2012年9月26日 星期三

二代健保-背後隱藏的意義 下


香港為自由貿易區

富人如何避過2%的健保費用,請看以下報導:

國內的保險真的是有夠貴的貴!而這些壽險公司因為競爭不了,所以老喊別人是地下保單,然而自己偷跑到那邊當地下還不是一樣!更何況國際上這些保險公司像AXA是遠遠大於國內任何一家『大金控』!!!如果台灣不取消遺贈稅,這些錢怎麼可能匯回台灣呢?
 受次貸風暴影響,前往香港開戶購買中國基金熱已退燒,起而代之的是前往香港購買保險風。去年8月次貸風暴爆發前,國內民眾在銀行理財專員帶領下,前往香港開戶買投資中國基金的人絡繹於途,但在大陸股市遭次貸風暴波及重挫下,許多投資人慘賠。 而國內資產管理公司轉而帶領民眾前往香港購買保險,由於同樣保障額度的保單,保費比在國內購買便宜好幾成,在業務人員大力推廣之下,不少人被香港「高回 報、高保障」的保險條件打動,已有資產管理公司一團一團地帶民眾到香港買保險。


 據一位帶過團到香港買保險的業務人員表示,「只要招攬到10來個人就可以安排業務人員帶客戶前往香港買保險。」
 由於在國內販售未經主管機關核准的境外保單,被稱為是「地下保單」,投保民眾將來的理賠是否會發生問題頗有疑慮。因此,目前招攬前往香港購買保單的業者都會對詳加解釋。
 據業者表示,為了讓購買保險的付款和理賠單純化,資產管理公司只仲介購買壽險和儲蓄險,而不加醫療等各種附約,以避免因地域關係產生理賠困擾。
 業務人員到香港後,先帶民眾前往銀行開帳戶,然後再前往保險公司簽保險約,而且為了避免文字理解的誤差,業者還提供繁體中文的合約書,幣別也有港幣、美元和歐元等可選擇。
 由於香港的保費結構與台灣不同,台灣目前使用第五回合生命表、預定利率約2.25%,而香港則採用第十回合生命表、利率5.25%,因此計算下來香港保 費較便宜。外商保險公司在台灣賣的保單用台灣的保費結構,在香港則是用香港的保費結構,所以同樣是南山人壽的保單,但是在香港買的南山人壽保單就是比台灣 便宜。
 除了南山人壽產品外,據了解安盛國衛(AXA)的保單亦是業者促銷的主力商品。而據業務員試算,以 1百萬元繳費20年的保單為例,若投保人現年59歲,在國內某保險保單的定額壽險,年繳費62,200元;但AXA100保單年繳金額只要50,710 元,保障還可每年增加,到第20年約150萬元,第30年達220萬元,並持續增加。所以,兩張保單20年的保費總差額達229,800元。而這種訴求 「高回報高保障」也獲得不少青睞。
我們都知道『資訊的落差、財富的落差』這些理財資訊在過去是富人的專利,但隨著網路的發達、資訊取得越來越容易的情況下,許多中產階級也開始知道這些富人的祕密,如果語言國際化、人才國際化、知識國際化,何必理財卻堅持本土化呢?


由於美國對避險基金額度設有上限,美國的避險基金規模幾乎已達飽和狀態。所以,近年來資金轉流入歐洲避險基金,導致歐洲市場近兩三年來發展很快,但若以爆發力來看,亞洲應是避險基金的下一個主戰場

根據全球最大避險基金數據庫TASS的資料統計,截至2004年第一季度,全球最大的避險基金市場??美國(全球有百分之四十的避險基金是美國本國基金)的 避險基金規模已經超過了1兆美元,比2003年同期的6,400億美元增長了近六成,更比1994年發展初期的500億美元增長了20倍,而基金數量則將 近8,000只。

亞洲將是避險基金下一個主戰場

相對於歐洲金融市場的悠久歷史,亞洲的金融市場無論在規模、相關法規 環境或是衍生性產品的種類與開發能力上,都遠遠不及歐美國家,可說是開發中的市場。然而,正因為是開發中的市場,一般投資大眾並不了解如何運用衍生產品來 獲得低風險的利潤,才提供了避險基金經理人一個超額報酬的機會,加上亞洲以中國為首的經濟體近年來增長十分強勁,也提供了避險基金相對的基本面保障。亞洲 避險基金市場近年開始以平均年化30%的速度增長的事實即印證了上述論點。

剖析香港避險基金市場

中國香港是亞洲金融中心,也是全球避險基金最成熟的地區之一,2002年,香港成為全球率先允許向散戶公開發售避險基金的司法管轄區。截至2005年上半年,香港證監會已認 可了13只零售的避險基金。隨著避險基金在香港的高度發展,香港也推出了許多相關的規定,這些較亞洲其他金融市場更為先進的觀念,非常值得其他地區未來發展避險基金時參考。

避險基金過去 行銷策略往往被視為一種針對願 意承擔高風險以期獲得高收益的機構投資人或是擁有大額淨資產的散戶(在香港,投資人的淨資產超過800萬港元時,就視為專業投資人)的投資工具,因此介入 門檻較高,加上避險基金在許多地區仍未獲公開販售,而其設計又遠較一般基金複雜,許多銀行、券商等大型金融機構不願意花費大量時間與資金來培訓員工銷售此產品。

但自2002年之後,新加坡、瑞士等地區陸續開放相關金融環境,提高當地避險基金的市場競爭力,並藉以吸引零售銷售端的避險基金 業務,美國與英國也在探討降低零售門檻的可能性,這些市場主要是通過降低最低認購金額,吸引散戶投資者直接參與,再附以稅項減免等措施,來提高散戶投資者對避險基金的認同。

儘管目前避險基金在亞洲的規模並不大(按總資產計算,亞洲策略避險基金僅佔全球避險基金的5%左右),但避險基金在 亞洲的增長速度卻相當驚人,以亞洲為投資標的的避險基金資產規模2003年相較於2002年的200億,一年內快速增長30%,基金數量從2000年的 100只增長至252只,顯見亞洲已成為避險基金熱錢流入的天堂。2001年才開放避險基金投資的香港避險基金佔管理資產比重已逾10%。

香港為了維持其亞洲金融中心的競爭力,開放零售業務之後,香港證券及期貨事務監察委員會(Securities and Futures Commission, 簡稱香港證監會)也陸續制定了放寬避險基金經理發牌制度、基金管理和投資規定的方法與建議。

舉例來說,按照香港證監會現行的要求,要擔任零售避險基金經理必須擁有5年操作避險基金領域的經驗(而且香港主管機關認可的經驗多為國際金融市場經驗,區域市場經驗並不一定會獲得認可),且最好擔任過共同基金的基金經理人。

 基金經理人週轉率極高,但是其在金融業中仍然是一項較為“稀缺”的資源,加上香港金融市場普遍認定的經驗是掛牌的基金(未掛牌或私募基金經驗須經過審 核),因此能符合擔任零售避險基金經理的人並不多,香港證監會為活躍避險基金市場、加強金融市場的競爭力,建議放寬對衝基金經理發牌制度,依照建議中的規 定,未來零售避險基金申請人可將管理公司自有資金的經驗計算在內(自營),因此,諸如曾經在大型投資銀行擔任交易員的工作經歷等,未來都有機會申請成立零 售避險基金。

在申購門檻方面,過去香港的散戶投資人要購買單一避險基金或是避險基金中的基金(Fund of fund),最低申購門檻大約是5萬美元與1萬美元,這並非一般投資人所能輕鬆支付的,每月支付5萬美元或1萬美元,實在是個不小的負擔。特別是香港市場 上,散戶投資人喜歡以定時定額的方式來投資基金商品。香港證監會去年也頻頻就是否應下調單一避險基金和避險基金中的基金最低認購金額發出諮詢意見。


香港市場是近年全球最熱門的集資市場之一,2004年全年港交所集資額在全球僅次於紐約證券交易所。由於香港股市本身並沒有漲跌幅的限制,使得許多投資人認購新股後,都能在極短的時間內迅速獲得高額的利潤,另一方面,香港資本市場的彈性非常高,最大的彈性就是允許企業上市之後可以多次增發股票,例如長江實業等大型藍籌股,上市初期的市值均在兩三億港元上下, 但是為什麼幾年之後市值能夠達到幾千億,關鍵就在於其在股價好的時候多次增發股票。加上香港是24小時交易系統,有很多場外交易使用了其他金融工具,大幅提高了交易的彈性。


 富人到香港能作什麼?

1、定存:到香港開戶定存,目前受許多人青睞,原因在於台灣與香港有共同銀行,在香港開戶後在台灣操作即可,香港為自由貿易區許多稅金上都十分優惠,且定存利率高達5%,很多人聽到這個消息後是趨之若鶩前往開戶。

2、買保險:保費比台灣便宜,且利率由原先的2.25%(台灣)提升至5.25%(香港),想想看保費低、利率高的情況下,當然會選擇到香港買保險,省下來的保費與賺到的利息扣掉機票錢還倒賺很多。

3、買基金:到香港開戶後即可買基金,不須要扣稅又有更多選擇可以挑,許多台灣未上市的基金在香港都買的到,槓桿也比較高,另外還提供避險基金及稅項減免等優惠

因此許多民眾前往銀行開帳戶,然後再前往保險公司簽保險約,而且為了避免文字理解的誤差,業者還提供繁體中文的合約書,幣別也有港幣、美元和歐元等可選擇,保險內容相同,保費便宜,利率提高,在告訴你一個不可不知的資訊,2008年雷曼兄弟連動債事件在世界引起喧然大波,在台灣理賠率約15%,但相同情況在香港,理賠率卻高達90%,這也是為什麼許多富人會在香港開戶的原因了,相對來說保障較高!想知道更多相關的資訊請留聯絡方式,我們將提供更詳細訊息給大家!
歡迎找我的部落格:富女人方程式 

如有任何問題歡迎來信尋問:pypy0915@gmail.com Arice

歡迎光臨富人的袐密天地 
‧請你幫忙按讚分享出去,我將萬分感謝你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